齊桓公筑鄴
齊桓公 (公元前716—前643年10月7日),姓姜,呂氏,名小白,華夏族。在位于公元前685-643年,春秋五霸之首,春秋時期齊國第十五位國君,是姜太公呂尚的第十二代孫,是齊僖公的三兒子。齊僖公長子齊襄公死后,公子小白與公子糾爭奪國位獲得成功,繼位為齊桓公。齊桓公在位任管仲為相,推行改革,實行軍政合一、兵民合一的制度,齊國逐漸強盛。當時中原華夏各諸侯苦于戎狄等部落的攻擊,于是齊桓公打出“尊王攘夷”的旗號,北擊山戎,南伐楚國,成為中原第一個霸主,受到周天子賞賜。
“鄴”就是他抗擊戎狄時修筑的城堡。齊桓公始筑鄴城,依據的是 《管子·小匡》一文中“筑蔡、鄢陵、培夏、靈父丘,以衛戎狄之地,所以禁暴于諸侯也。筑五鹿、中牟、鄴、蓋、牡丘,以衛諸夏之地,所以示勸于中國也。教大成。是故天下之于桓公,遠國之民望如父母,近國之民從如流水?!保ā豆茏印ば】铩罚?,這是鄴邑建城見于史籍的最早的記載。
原標題:《【向您講鄴城】——第2期:齊桓公筑鄴》
發布評論:
評論內容: | |
驗證碼: |
看不清?換一張
|
熱門內容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