臨漳古稱“鄴”,史籍所記和大多學者對鄴的由來和第一次出現,都依據《管子》一書,認為鄴城最早是春秋時期的齊桓公所筑,從而“鄴”作為地名始見諸史書。
《管子》這部書是春秋初期的著名政治家管仲(即管敬仲,名夷吾,字仲)所撰,其中關于齊桓公筑鄴的記載只有幾句話:“筑五鹿(位于今大名縣城東20多公里)、中牟(今河南鶴壁西)、鄴(今臨漳西南)、蓋(今山東沂源縣東南)、牡丘(今聊城),以衛諸夏之地,所以示勸中國也”?!爸T夏”指周代王室在中原地區所分封的諸國,“中國”指周王居住的京師。這段話的意思是:筑城的目的是保護周朝的各個地方利益不受侵害,取得政治和軍事上的主動,并以此顯示周王朝的實力,使各諸侯國對周天子尊重。同時為了阻防戎狄族南下,保衛中原諸侯國的安全,確保周王朝在諸侯國的地位。齊桓公在管仲的輔佐下,打著“尊王攘夷”的政治主張,幫助燕國、邢國打敗入侵的狄戎軍隊,九合諸侯,成為春秋第一霸主。另據史載,齊桓公筑五城是在周惠王十九年(公元前658年),距今已有2660多年的歷史。
我國著名的民族源流史專家何光岳先生認為鄴作為地名,始于“大業”。大業,為傳說中的五帝之一——顓頊的孫女女修的兒子。顓頊是黃帝之孫。何光岳先生判斷,“大業的始居地,當在鄴”。又說:“鄴距顓頊之墟濮陽不遠(編者按:實際直線距離約80公里)。大業之母女修為顓頊之孫女,故鄴當為大業所居而得名”。如其然,鄴作為地名,其淵源應追溯到大業時代,比齊桓公筑城(時在公元前658年)要早約1300多年。照此推測,鄴作為地名應有4000多年的歷史了!(編審:楊柳風 編輯:李瑞景 李抗 來源:云端臨漳)
發布評論:
評論內容: | |
驗證碼: |
看不清?換一張
|
熱門內容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