相傳明朝永樂年間,涉縣有一戶官宦郭太師,他家花園內有株三川柳。三川柳長得茂盛粗壯,幾個人難以合抱,樹蔭覆蓋1畝有余。郭太師常常以此為驕傲,在人前總會將自己花園內的三川柳炫耀一番,三川柳實屬郭太師的心坎寶物。
不巧,一年漳河泛濫,將郭太師的花園沖垮了,花園內的三川柳也順河被沖走。郭太師豈肯罷休,洪水過后,郭太師立即派家眷仆人沿河尋找。家眷仆人順著漳河,跋山涉水,翻山越嶺,從涉縣走完了太行山的漳河下游仍不見蹤影。家眷仆人不死心,便出太行山向東找去,一直沿河找到第七天,才在離涉縣300余里的臨漳得見三川柳。
由于郭太師在朝有權有勢,奴才們仗勢欺人,說話氣粗。一找到三川柳,個個頓時眉飛色舞,狂歡大叫。逐指柳為涉縣柳,指地名曰“涉縣柳園地”。三川柳落腳的小鎮更名為柳園鎮,三川柳落腳的村子,改名為涉縣莊。又將涉縣的50頃19畝4分9厘6毫的賦額分派到臨漳。由此,幾百年來,臨漳每年需多征糧銀286兩2錢6分5厘4毫,成為臨漳的一大苦案。